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发展的共同终末阶段,各种导致肝脏损伤的致病因素,如病毒、酒精、损伤肝脏的药物、自身免疫性损伤等因素持续存在,导致肝细胞反复发生炎症、变性、坏死,同时伴随肝细胞的再生,而肝脏细胞外基质--纤维组织也逐渐形成和堆积,并向周围延伸,分割、破坏肝脏组成的基本单位——肝小叶结构,形成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在假小叶内肝细胞的排列很不规则,再生的肝细胞聚集成团,这种无序排列的肝细胞是不具备肝小叶功能的,同时,肝小叶内的血管也受到破坏,导致肝细胞的能量供应出现障碍,这种情况就是肝硬化。
1. 早期干预,寿命可延长
代偿期:肝脏功能尚能维持,及时去除病因(如抗病毒、戒酒)并积极管理,患者可长期生存,寿命接近常人。
研究数据:早期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90%。
2. 晚期并发症,风险骤增
失代偿期:肝功能衰竭,可能引发腹水、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死亡率显著升高。
肝癌风险: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概率比常人高100倍。
关键结论:
肝硬化并非“绝症”,但会显著缩短寿命。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延长生命的关键!

-
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筛查丙肝。
-
慢性肝炎患者需遵医嘱抗病毒治疗。
-
戒酒:酒精是肝硬化“加速器”。
-
慎用药物:避免滥用保健品、中草药及不明成分药物。
-
脂肪肝患者:控制体重,饮食少油少糖,增加运动。
-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预防NASH。
-
高危人群(肝炎患者、长期饮酒者等)每6个月检查肝功能、肝脏超声及肝纤维化指标。
-
普通人群:每年体检关注ALT、AST等肝酶指标。
-
优质蛋白(鱼、蛋、豆制品)+ 新鲜蔬果,帮助修复肝细胞。
-
避免霉变食物(含黄曲霉毒素)、高盐腌制食品。
济医广〔2024〕第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