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迎来了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聚焦在“糖尿病与幸福感”。当“甜蜜的烦恼”悄然降临,生活的色彩似乎也随之暗淡了几分。但别怕,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个“甜蜜的杀手”究竟是何方神圣,又该如何与之和平共处,守护我们的幸福时光!


糖尿病是现代“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疾病之一,又被称作“甜蜜的杀手”。它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人体患糖尿病时,机体会长期存在高血糖,进而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约5.37亿成年人(20-79岁)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0年,该数字将上升到6.43亿;到2045年将上升到7.83亿。在此期间,世界人口估计增长20%,而糖尿病患者人数估计增加46%。



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单服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Ⅱ型糖尿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并伴随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伴有胰岛素抵抗。此病症常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肥胖人群发病率较高,且常伴随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动脉硬化等疾病。该疾病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升高不明显时,需通过糖耐量试验方可确诊。在疾病早期,血清胰岛素水平可能正常或偏高,但到晚期会下降。
据相关临床数据统计,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者,其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分别达30%-40%、60%-70%、90%以上,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糖尿病可能在患者身体不出现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悄然发展。常见的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持续的高血糖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神经和牙齿。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有更高的感染风险。在几乎所有高收入国家中,糖尿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失明、肾衰竭和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糖尿病同样是成人失明和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



面对糖尿病的危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属于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往往耽误了发现和治疗的时间。并不是只有胖才会得糖尿病。有些糖尿病可能是遗传因素导致,如果先天胰岛β细胞或胰岛素分泌有问题,那么后天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也不是只要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高油高糖饮食确实是糖尿病诱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当、抽烟酗酒、精神压力大等。
如果“踩中”以下“红线”,需要加强检查、定期体检: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年龄≥40岁;经常久坐;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怀孕时出现血糖增高或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不过得了糖尿病也别恐慌,遵循医嘱坚持治疗、合理饮食,还是能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的。当然,比起事后补救,日常预防更重要。


依据疾病三级预防的理念,糖尿病的预防策略可细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聚焦于高危群体的针对性干预,旨在最大程度削弱风险因素的影响,避免糖耐量受损,进而减少糖尿病的新发病例;第二阶段着重于预防那些已出现糖耐量降低的人群转变为正式糖尿病患者;第三阶段则强调尽早识别糖尿病并着手预防其并发症的出现与恶化,以期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目前,糖尿病尚无法根治。因此,对于患者而言,在病程初期即获得治疗,并维持血糖在稳定且正常的范围内至关重要。若糖尿病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其健康后果往往愈发严重。早期确诊并采取干预措施,是糖尿病患者迈向优质生活的关键一步。




控制蛋白质、脂肪、糖分的摄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金字塔原理,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油少盐,控糖限酒;拒绝暴饮暴食,盲目节食。

运动能够增强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帮助减轻体重,优化脂肪代谢过程,并促进葡萄糖的有效氧化和利用。据研究结果显示,规律的步行能够使体内的胰岛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具体而言,每周坚持步行4小时,即每天大约35分钟,可以显著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降幅可达80%。

血糖水平位于100-125毫克/分升的人群在未来10年内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特别是45岁以上、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伴有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的血糖状况。肥胖与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显著增加密切相关,因此,预防糖尿病的首要任务是预防肥胖。

烟草使用会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吸烟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过早死亡风险增高有关。吸烟者应戒烟,非吸烟者也要注意不接触二手烟。

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愤怒和恐惧,会导致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促使肝脏释放糖原进入血液,以满足重要器官在应激状态下的能量需求。然而,这种生理反应加重了糖代谢的负担。此外,不良的情绪状态还会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会使血糖水平上升,尤其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可能导致血糖持续偏高。
当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控制血糖时,糖尿病患者还需要依靠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严格控制血糖及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此外,还应定期监测血糖,做好足部护理,定期进行视网膜及肾脏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糖尿病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健康,幸福生活。



济医广〔2024〕第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