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是
第72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暨第38届“中国麻风节”
今年的主题是
“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麻风分枝杆菌具有嗜神经和嗜皮肤的特性,进入人体后,会在皮肤和周围神经的施万细胞中大量繁殖,从而引发免疫反应,造成皮肤和神经损害。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眼、面、手、足的畸残。
95%的人对麻风分枝杆菌有自然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风分枝杆菌也不发病。麻风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这是麻风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麻风病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的时候会喷出飞沫、唾液,如果这些飞沫、唾液进入周围其他人的上呼吸道黏膜,就会导致感染麻风病。
有破损的皮肤接触麻风病患者破损的皮肤后,会发生麻风病的接触性传播。
使用麻风病患者的衣物、被褥、毛巾等,也可能被传染麻风病,但几率较低。这种疾病不会通过与麻风病患者的偶然接触传播,如握手或拥抱、共享食物或相邻而坐等。
早期可能出现边界不清的浅色或红色斑疹,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结节、斑块,皮肤增厚、粗糙,严重时可出现溃疡。
患者会有感觉障碍,对冷热、疼痛等感觉变得迟钝或丧失。还可能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导致爪形手、垂足等畸形,面部神经受累可出现面瘫。
麻风病主要采用多药联合疗法(MDT)进行治疗。结核样型麻风使用氨苯砜和利福平,瘤型麻风使用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齐明。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完成全程治疗至关重要,以防止疾病复发或产生耐药性。支持性治疗和心理支持也有助于患者康复。
目前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与治疗实行免费。
密切接触活动性麻风病患者时需佩戴口罩、接触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等都可以减少患麻风病的危险。一旦发现麻风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传染和致残风险。对确诊的麻风病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以消除传染性。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了解,消除歧视和偏见。
凤凰怡康宣传部 宣
济医广〔2024〕第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