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电话:0537-6520567 济医广〔2025〕第1917号    

济宁凤凰怡康医院

科学防癌,健康相伴:降低风险,乐享生活

   2025-04-18    作者:凤凰怡康   来源:济宁凤凰怡康医院   阅读:2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超过1900万,死亡病例近1000万。在中国,癌症已成为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新发病例约400万。然而,令人振奋的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30%~50%的癌症可以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环境风险控制来预防。癌症并非完全由“运气”决定,而是与我们的日常习惯息息相关。


癌症是如何发生的?
MEDICAL INSURANCE

癌症的本质是人体细胞在长期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并失控增殖的结果。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理解癌症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1
基因突变是癌症的根源


确保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然而,在细胞分裂时,DNA复制可能出现错误,即基因突变。  


大多数突变会被细胞的修复机制纠正,但某些关键突变可能逃脱修复,导致细胞行为异常。例如:  

原癌基因突变:原本调控细胞生长的基因被激活,促使细胞无限增殖(如RAS基因突变)。  

抑癌基因失活:如p53基因突变后,无法阻止异常细胞分裂,增加癌症风险。  


当这些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细胞可能彻底脱离正常调控,形成恶性肿瘤。  

2
致癌因素:内因与外因


癌症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

遗传易感性:约5%~10%的癌症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例如:  

BRCA1/2基因突变使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风险极高。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但当免疫力下降(如艾滋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癌症风险上升。  

外因

化学致癌物:如烟草中的苯并芘、烧烤食物中的多环芳烃(PAHs)、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  

物理因素:如紫外线(导致皮肤癌)、电离辐射(如X射线、核辐射)。  

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和细菌可直接或间接致癌,例如:  

HPV(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口咽癌相关。  

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可导致肝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胃癌风险。  

3
 癌症发展的长期性


从正常细胞到癌细胞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例如:  

吸烟者可能在吸烟20~30年后才发展成肺癌。  

慢性乙肝感染者可能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漫长过程。  


这一特点为癌症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通过定期筛查和健康管理,我们可以在癌前病变阶段发现问题,大幅提高治愈率。  




 如何科学防癌?
MEDICAL INSURANCE

预防癌症的关键在于减少致癌因素的暴露,同时增强身体的防御能力。以下是经过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验证的防癌方法。  

1. 远离明确的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致癌物分为4类,其中1类(明确致癌)和2A类(很可能致癌)需尤其警惕:  


烟草

吸烟是肺癌的首要原因,也与喉癌、食管癌、膀胱癌等密切相关。  

即使不吸烟,长期接触二手烟仍可使肺癌风险增加20%~30%。  

建议:彻底戒烟,并避免二手烟环境。  


酒精

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DNA,增加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等风险。  

即使少量饮酒(如每天一杯),癌症风险仍会上升。  

建议:最好不饮酒,如饮酒,男性每日不超过25克酒精(约1瓶啤酒),女性不超过15克。  


紫外线辐射

长期暴晒可导致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  

建议:  

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强烈日照。  

使用SPF30以上的广谱防晒霜,并每2小时补涂。  

戴宽檐帽和防紫外线墨镜。  


食品中的致癌物

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被列为1类致癌物,每日摄入每增加50克,结直肠癌风险上升18%。  

高温烹饪(如烧烤、油炸)可能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  

建议:

减少加工肉摄入,选择新鲜肉类。  

避免食物烤焦,多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


2. 健康饮食,增强免疫力

饮食与约30%的癌症相关,以下饮食模式被证明可降低风险:  


多吃植物性食物

蔬菜和水果:富含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类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可减少DNA损伤。  

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含硫代葡萄糖苷,有助于防癌。  

深色果蔬(如蓝莓、菠菜)抗氧化能力更强。  

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富含纤维,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控制红肉和饱和脂肪

红肉(猪、牛、羊肉)被列为2A类致癌物,每周建议不超过500克。  

高脂饮食可能促进激素相关性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  


其他有益成分

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亚麻籽)具有抗炎作用。  

绿茶:茶多酚可能抑制肿瘤生长。  

3.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早期癌症的治愈率远高于晚期,以下为常见癌症的筛查建议:  


肺癌

高危人群:年龄50~80岁,吸烟史≥20包年(如每天1包×20年),或戒烟不足15年。  

筛查方法:低剂量螺旋CT(LDCT),每年1次。  

乳腺癌

一般女性:40岁起每年乳腺超声检查,45岁后加做钼靶(每1~2年1次)。  

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可能需更早开始MRI检查。  


结直肠癌

一般人群:50岁起每10年1次结肠镜,或每年粪便潜血检测。  

高危人群(如炎症性肠病):需提前并增加筛查频率。  


宫颈癌

21~29岁:每3年1次TCT检查。  

30~65岁:每5年TCT+HPV联合检测,或每3年单独TCT。  

HPV疫苗接种:最佳年龄9~26岁,但45岁以下仍可受益。  



   易被忽视的防癌习惯    
MEDICAL INSURANCE

除了众所周知的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外,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生活方式细节,同样对防癌至关重要。

01
体重管理

肥胖与13种癌症相关,包括:  

乳腺癌(尤其绝经后女性)  

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2~4倍)  

肝癌、胰腺癌(与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相关)  

管理体重建议 

计算BMI(体重kg/身高m²),维持在18.5~24。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内脏脂肪过多更危险)。  

避免极端节食,通过均衡饮食+运动减重。  

02
坚持适量运动

运动可通过多种机制防癌:  

降低雌激素、胰岛素等促癌激素水平。  

增强免疫功能,帮助清除异常细胞。  

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致癌物停留时间。  

运动建议

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如跑步)。  

力量训练:每周2次,增强肌肉(肌肉量高可改善代谢)。  

避免久坐: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03
管理慢性炎症和感染

长期炎症是癌症的温床,需重点关注:  

幽门螺杆菌

感染率约50%,可导致胃炎→胃溃疡→胃癌。  

检测: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  

治疗:四联抗生素疗法(需严格遵医嘱)。  

乙肝病毒(HBV)

中国约7000万携带者,肝癌主要病因。  

预防:接种疫苗(未感染者)、定期监测肝功和病毒量(携带者)。  

HPV病毒  

99%宫颈癌与高危型HPV相关。  

预防:  

接种九价HPV疫苗(覆盖9种高危型)。  

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  






癌症的预防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的健康筛查和积极的感染管理,我们可以将癌症风险降到最低。记住,健康不是偶然,而是日积月累的选择。


END




编辑:刘笑雯

审核:申霖

济医广〔2025〕第1917号

 

 

 

 

最新更新
热门关注
推荐浏览